討論中常有人不按題討論,而是(甚至是素未謀面者)忽然關心你的身心健康,「好心相勸」叫你別那麼生氣或激動(即暗示你很生氣或激動),否則他們「擔心」你會出什麼什麼問題。
我想知,為何看到世上不公正義的事也不能覺得忿忿不平,否則便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之類。反而,無動於衷者是情緒智商高還是麻木不仁?另一方面,為事情忿忿不平過後,人們還不是照常地生活,為何一定會是如他們所說的,是憤怒得不能做其他事,無法正常生活,然後失去健康弄得個什麼什麼病來?
不不不,反正旁人所謂的「觀察你的文章看到」,或是「用心讀你的文章然後感受到」,說穿了都是猜的。那麼按同一道理,理應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同樣的猜測方法,說對方的情緒也或許是怎樣怎樣。錯了,他們從第一句話起,就自命判官或者專業治療師,你再怎樣說,都只會被視作為自己的怒氣狡辯吧。
可惜在現實中,旁觀者的眼睛通常不是雪亮的。你可以忽略對方的說法,但別人會認為這是「默認」,而你的其他言論則會自動變成你情緒問題的証據。你可以為自己辯護,但情況只會變成公審你的大會。你可以照辨煮碗,但結果討論只會變成你來我往的情緒競猜遊戲,埋沒了透過討論探求真相的機會。
星期一, 4月 21, 2008
情緒競猜遊戲
發佈者:
kc
於
16:27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