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網頁上,有個題為「我要自殺」的超連結,連到網頁的其中一個部分,題為:「若您正考慮自殺……請先閱讀這篇文章」。相信這篇文章是為有自殺念頭、打算在短期內(甚至馬上)自殺的人而設,為令他們放棄或延遲自殺行動。可是,從文章的內容看,似乎是防止自殺不足,幫倒忙有餘。
「若您現在想自殺,請稍等。讓您有足夠時間看畢這頁,只需用上您五分鐘左右吧!我不是想說服您打消壞情緒,我不是輔導員亦不是其他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 -- 我只是那些明白置身痛苦中是怎樣一回事的人。」
若「我」不是輔導員或專業人士的話,他是誰呢?以防止自殺會的性質,很難說服讀者「我」沒有類似輔導員的性質。另外,這裏用「打消壞情緒」而非「打消自殺意圖」,似是輕視讀者的情況,把自殺意圖說成只是一股情緒。
「我希望您現在至少在您內心深處有丁點兒不肯定,您到底是否真的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我們最絕望的一刻,我們經常會有這想法,未完全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要尋死,這是可以理解及正常的,事實上這刻您仍然活著已表示您仍是有丁點兒不太肯定,這表示就算您真的想死,某部份的您仍然想活,仍然很想再支持下去,再繼續多留數分鐘吧!」
這裏有挑釁和質疑的成份。讀者是否想自殺,難道要別人去告訴他們?這裏大概會令讀者認為別人不肯把自己的想法聽進去,減低對文章及機構的信任。
「您需要知道有很多人曾遇到過比您現在所感受到的痛苦更痛,最終他們也可以克服過去。從統計角度去看,您是大有機會可以生存下去的,我希望您能同樣有這一點信心及希望。」
這裏混淆了「感受痛苦」和「想尋死」。感受痛苦不會致死,活著也不代表克服痛苦,例如可以是繼續承受著痛苦。另一方面,讀者大概是不是為了想得知自己有多少機會存活而來吧。牛頭不對馬嘴,是妨礙遊說的好方法。
「給自己一些空間。跟自己說在我要做任何事之前,我會多等24小時或是一個星期,記著感受跟行動是不一樣的」
讀者很可能在24小時或一星期前已有自殺想法。這裏可能被解讀成不理解他們的想法,暗示他們的自殺念頭是出於一時衝動或缺乏深淺。
「很多人想藉自殺逃避痛苦,要知道解脫是一份感覺,要您尚在人世才可感受到。若您死去,您根本不能感受到您所尋求的解脫。」
讀者未必想感受解脫的感覺如何,很可能只是想脫離痛苦。另外,用「逃避」一詞有批評讀者之意,可肯定他們認為世人不明白他們的想法。
「不要加重您個人的負擔去獨力處理這些問題,單是跟他們訴說您如何弄至現時的地步,已就可以幫您消除很多壓力,同時也可增加您的資源和能力,使您重獲身心平衡。」
這裏蘊含「讀者把自己弄至現時的地步」,是對讀者強烈的怪責。讀者不但大概不會認同,更可能認為連防止自殺會也是跟周圍的人一般見識。
「自殺的念頭帶來很大的心理創傷,就是打消這個念頭之後,我建議您仍然繼續愛錫自己,去接受輔導或心理治療會是很好的方法,參加一些在互聯網上或在您生活圈子中的自助小組亦很有幫助。」
是自殺的念頭帶來很大的心理創傷,還是很大的心理創傷帶來自殺的念頭?見上文。
「幾分鐘經己過去,很好,您還與我一起。您的努力很值得獎勵,我覺得您應該選一份禮物給自己以示獎勵,給自己的努力作一個肯定,你會有更大的能力繼續面對這個困難,這不就是增添了您的資源嗎?」
究竟能力和資源如何被增添了?讀者可能會發現,花幾份鐘看這麼長的文章,竟與自己正在面對的難處無關,而是被帶遊花園和被批評,從而減低進一步聯絡的意慾。
「本頁大概已能給您一些紓緩,但我們相信能給您最有效消除痛苦的資源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讓他跟您傾談。」
很遺憾,據以上的分析,文章能給讀者的大概不是紓緩,而是令情況更糟。
星期一, 5月 05, 2008
幫倒忙的防止自殺文章
發佈者:
kc
於
21:17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