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但是個人吃人的世界,更是個虎吃兒的、極其荒謬的世界。不想人謬亦謬者,應該及早離開。

細說世界的荒謬,儘管這大概也是不被容許的。

星期五, 3月 28, 2008

富翁蒸發論

星島日報一篇社評題為《投資紀律失守 富翁轉瞬蒸發》,看了教人疑惑,究竟有什麼兇案或奇事,令一眾富翁人間蒸發。

看了內容,原來意思不是這樣。社論中,富翁即「流動資產超過一百萬港元的市民」,而所謂的蒸發不是指那人不再存在,也不是指那人變成窮光蛋,只是指那人擁有的流動資產不再超過一百萬港元而已。

這沒什麼大不了。假設香港曾有若干流動資產各為一百萬一千元的市民,然後當中有若干人的流動資產每人減少二千元,則他們會跌出「富翁」的範圍。報章可大字標題說「香港富翁數量減少干若數量」,甚至用「富翁蒸發」等煸情字句。只是,實際金錢變動只有零數二個百分點,屬微乎其微。此外,流動資產減少,不等於總共資產減少,也可能是流動資產的一部分給轉換成非流動資產,例如購買了物業、器材等。難道改變資產類別便是不再富有?

然而文章最大的要害,是單單拿著「富翁減少」的陳述便去胡亂猜想箇中原因。從標題到內容,文章都暗示富翁減少的原因是他們投資紀律失守。

首先,文章訴諸結果,由股市指數下跌或者資產減少,便推斷「富翁」的投資過程出了問題,而不去查証那些「富翁」如何投資。可是,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二年,恆指從歷史高位稍有回落,就算審慎投資,在這幾個月中有些虧損並不出奇。當然,一方面長遠來計是賺是蝕是另計,另一方面二月份的恆指還未是最後結果,因為股市仍然繼續運作,人們仍繼續投資-除非文章預設了只有為期數個月的短綫投資才是投資吧。

然後,文章指出某些人胡亂投資,又買不熟悉的股票,又借錢買股票等等。但這與「富翁減少」何干?除非上綱成人人都是這樣投資人吧,當然這樣並不合理。股票有可能是審慎投資所有的工具之一嗎?有。很多時,究竟是當股市下跌時,人們把股市形容為只有「炒家」和「買號碼」者才會接觸之地,又把投資股票視為短視、急功近利的做法。當然或有些投資者如此,只是長遠及總體而言,無論是香港股市還是外國股市都是節節上升,更有頗豐厚的回報。這是在股市下跌時,危言聳聽者往往忽略的。

寫社評叫人「恪守投資紀律」,就如寫社評叫人小心過馬路一樣,陳述雖然可取,但屬近乎「阿媽是女人」的冗餘。社評中的分析,更沒有還它描述的「富翁」一個公道。

沒有留言: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