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但是個人吃人的世界,更是個虎吃兒的、極其荒謬的世界。不想人謬亦謬者,應該及早離開。

細說世界的荒謬,儘管這大概也是不被容許的。

星期日, 4月 27, 2008

回到祖國的懷抱

之前大量海外華人到傳媒機構或領事館示威,是顯示了他們很愛(中)國,還是顯示了他們口頭上很愛(中)國,行動上是另一回事?畢竟,他們理應馬上回去建設祖國、見證祖國的崛起才是。網上就有人發起了一個名為Back To Our Motherland(即「回到祖國的懷抱」)的行動。以下節錄網頁的內容:

以哈勃為首的加拿大政府打著人權旗號一 貫採取敵視中國的政策,會見達賴,支持 藏獨,現在又拒絕出席象徵世界和平的奧 運開幕式。以CBC為代表的加國主流媒體和社 會輿論藉機奧運火炬傳遞對我們深愛的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無恥的塗鴉和中傷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絕不能再 容忍。

我們在此鄭重宣告成立<<返回祖國行動委員會>>, 號召大家團結起來,集體放棄加拿大國 籍或永久居住權,鄭重收回我們的入籍誓言,以示對加拿大政府的唾棄 和最強烈的抗議!

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你在入籍加拿大時曾經宣誓要全心全意地效忠英女王和王位的繼承人 。站在楓葉旗下,面對著大法官,你宣誓說:「I swear (or affirm) that I will be faithful and bear true allegiance to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the Second, Queen of Canada, Her Heirs and Successors」。

英女王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總代表,她對中華民族悍然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割我土地,毀我家園,使我們偉大的民族飽受屈辱。作為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你必須以放棄加拿大國籍的方式收回你的誓詞。否則你就是中華民族的不孝子孫。也許你從沒有認真對待過自己的誓言,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曾說了什麼,如果是那樣,你講話就 像是倒垃圾,請不必在這裡聲嘶力竭地大喊愛中國了。

海外(最少是加拿大)的愛(中)國華人,你們還等什麼?

EPA scientists complain about political pressure(附中文翻譯)

怎麼如此重要的新聞,中文傳媒也隻字不提?取自4月23日的美聯社新聞

EPA scientists complain about political pressure

By H. JOSEF HEBERT,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Wed Apr 23, 6:32 PM ET

WASHINGTON - Hundred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cientists say they have been pressured by superiors to skew their findings, according to a survey released Wednesday by an advocacy group.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said more than half of the nearly 1,600 EPA staff scientists who responded online to a detailed questionnaire reported they had experienced incidents of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their work.

EPA spokesman Jonathan Shradar attributed some of the discontent to the "passion" scientists have toward their work. He said EPA Administrator Stephen Johnson, as a longtime career scientist at the EPA himself, "weighs heavily the science given to him by the staff in making policy decisions."

But Francesca Grifo, director of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Scientific Integrity Program, said the survey results revealed "an agency in crisis" and "under siege from political pressures" especially among scientists involved in risk assessment and crafting regulations.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researchers are generally continuing to do their work, but their scientific findings are tossed aside when it comes time to write regulations," said Grifo.

Rep. Henry Waxman, D-Calif., in a letter sent Wednesday to Johnson, called the survey results disturbing and said they "suggest a pattern of ignoring and manipulating science." He said he planned to pursue the issue at an upcoming hearing by his Oversight and Government Reform Committee where Johnson is scheduled to testify.

The group sent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to 5,500 EPA scientists and received 1,586 responses, a majority of them senior scientists who have worked for the agency for 10 years or more. The survey included chemists, toxicologists, engineers, geologists and experts in the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he report said 60 percent of those responding, or 889 scientists, reported personally experiencing what they viewed as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their work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Four in 10 scientists who have worked at the agency for more than a decade said they believe such interference has been more prevalent in the last five years than in the previous five years.

Timothy Donaghy, one of the report's co-authors, acknowledg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sts did not respond to the survey and said the findings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a random sample of EPA scientists.

Nevertheless, said Donaghy, "we have hundreds of scientists saying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assuring scientific integrity with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principal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agency.

Asked to respond to the survey, EPA spokesman Shradar said, "We have the best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at EPA."

The EPA has been under fire from members of Congress on a number of fronts including its delay in determining whether carbon dioxide should be regulated to combat global warming. Johnson also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reject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science advisory boards on a number of air pollution issues including control of mercury from power plants and how much to reduce smog pollution.

In the survey, the EPA scientists described an agency suffering from low morale as senior managers and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frequently second-guess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change work conducted by EPA's scientists, the report said.

The survey covered employees at EPA headquarters, in each of the agency's 10 regions around the country and at more than a dozen research laboratories. The highest number of complaints about political interference came from scientists who are directly involved in writing regulations and those who conduct risk assessments such as determining a chemical cancer risk for humans.

Nearly 400 scientists said they had witnessed EPA officials misrepresenting scientific findings, 284 said they had seen the "selective or incomplete use of data to justify a specific regulatory outcome" and 224 scientists said they had been directed to "inappropriately exclude or alter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 an EPA document.

Nearly 200 of the respondents said they had been in situations where they or their colleagues actively objected to or resigned from projects "because of pressure to change scientific findings."

Donaghy said EPA management was aware of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enter for Survey Statistics & Methodology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 He said while some EPA managers initially instructed employees not to participate, the EPA's general counsel's office later sent an e-mail to employees saying they could participate on their private time.

既然沒有中文譯文,我只好翻譯一份:

環保局科學家投訴受政治壓力

一個組織在星期三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數以百計〔美國〕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下稱EPA)科學家說,他們受過上級要求扭曲他們的研究結果的壓力。

掛慮的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下稱UCS)說,近1600名回應了一個詳細的網上問卷調查的環保局科學家中,多於半數表示他們在工作中經歷過政治干預。

環保署發言人喬納森(Jonathan Shradar)把部分不滿歸因於科學家們對他們的工作的「熱情」。他說,環保局管理員斯蒂芬約翰遜(Stephen Johnson),身為環保局長期的職業科學家之一, 「在決策時著重〔科學家〕交給他的科學〔研究資料〕」。

但UCS的科學廉正計劃(Scientific Integrity Program)的主任弗朗西絲(Francesca Grifo)說調查結果顯示「〔EPA〕在危機中」和「被政治壓力圍困」 ,特別是在涉及風險評估和製訂條例的科學家之間。

「調查結果顯示,研究人員通常是繼續做他們的工作,但他們的科學發現在編寫條例時被忽略,」 Grifo說。

眾議員亨利韋克斯曼(Henry Waxman)在星期三致約翰遜的信中,稱調查結果令人不安,又說調查結果「暗示一個無視和操縱科學的慣常做法」 。他說他會在約翰遜將作證的監督及政府改革委員會(Oversight and Government Reform Committee)上跟進此問題。

〔UCS〕發出了一個網上問卷調查給 5500名EPA的科學家及收到1586的回應。〔回應者〕大部分是任職10年或以上的資深科學家。調查包括化學家,毒理學家,工程師,地質學家和生物及環境科學的專家。

報告說60%受訪者,即889的科學家,報稱過去五年內在工作中經歷過他們認為的政治干擾。每10名在〔EPA〕工作超過十載的科學家中有4名認為這種干預在過去五年比之前的五年更普遍。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提摩太(Timeothy Donaghy)承認〔在EPA工作的〕科學家中,沒有回應調查的佔多數,並表示調查結果不應被看作是對EPA的科學家的隨機抽樣。

不過, Donaghy說:「我們有數以百計的科學家說〔EPA內關於科學廉正的問題〕存在」。

被問及該調查時,EPA發言人Shradar說:「EPA有的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

環保局已在若干事情上受批評,包括它延誤決定是否應規管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壓抑全球暖化。約翰遜也因否決諮詢委員會對空氣污染的建議(包括控制發電廠的水銀排放和減少煙霧污染)而受批評。

調查中,EPA的科學字形容(上司和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經常猜疑和更改他們的科學發現)令局內士氣低落。

調查涵蓋EPA總部、它在10個區域的分部及一眾研究實驗室。對政治干預投訴最多的是直接涉及製定條例和評估風險(如評估化學物對人類的致癌風險)的科學家。

近400名受訪者表示曾目擊環保局官員歪曲科學發現。284名表示曾看到「對數據選擇性或不完整地使用以支持某個規管結果」。224名素示曾被指示在EPA的文件中「不適當地排除或改變技術資料」。

近二百名受訪者表示曾遇上他們或他們的同事「因為要求改變科學發現的壓力」而對計劃積極反對或辭職的情況。

Donaghy說, EPA的管理層知悉此項由愛荷華州立大學的調查統計與方法研究中心作的調查。他說起初有些EPA主管指示員工不要參與〔該問卷調查〕,但後來EPA的常務決策辦公室發出電郵說員工可以在私人時間參與。

註:UCS的新聞稿及報告

星期三, 4月 23, 2008

「地球日」見聞

昨天是「地球日」,即是這樣:正如耶誕節顯示基督徒如何遠離基督,地球日也顯示所謂的環保份子如何不環保。

我在巴士上察覺到,怎麼巴士行得特別慢?然後行到一半才發現,原來路給封了,所有車輛要繞道而行,結果車子塞滿了附近的小街道,好不混亂。從遠處看,那邊停泊了 採訪車。是意外嗎?是遊行嗎?巴士繞道又塞車塞了不知多久之後,終於回到本來的路線。這時候我才看到發生什麼事:原來不知是哪裏來的「天才」想到的鬼主 意,把這條該區最主要最繁忙的道路之一全線封閉,用來在馬路中心開什麼「地球日嘉年華」!

真荒謬!這裏有無數個大大小小室外室內的場地, 他們都不用,偏偏要在平日的辦工時間封條主要的大馬路來搞活動,真的夠「聰明」!而且那是用來搞「地球日」的活動,簡直是最大的諷刺。塞車,即是大量車子鋪滿路面 (近乎)原封不動只排廢氣。不是很關注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的嗎?不是很關注「溫室氣體」的掛放量,多排一點點也要說成快要害死地球嗎?那位「天才」的選址, 讓一眾車輛被逼參與這場白白排氣的真人騷,不知又增加排放了多少噸二氧化碳。平日這班人還挖空心思教大家如何環保。依我看,要環保的話,不如從不做這些很明顯不環保的 行為開始吧。當然,他們也可能是這樣看:被逼與否也好,被誰安排也好,總之二氧化碳是你們排的,所以他們仍保住了光環,仍可向別人投第一塊石頭也。 唉...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次數多得有點煩,而且這句話反映現實情況嗎?

理想或廣告中,年輕人工作繁忙,於是老者樂意於分擔照顧小孩。現實中,家裏未必有小孩。就算有,長者亦未必有耐心或能力照顧。甚至,他們可能是被照顧的角色。

理想或廣告中,年輕人都不懂做飯或不知他們在吃什麼,而老者做的飯菜真的難得可貴。現實中,漢堡包和外賣飯盒是容易的稻草人,實情是他們最關心年輕人去長者家吃飯的次數,以此試試他們的管治威信有沒有動搖。

理想或廣告中,老人樂於用其生活智慧,讓年輕人的困難迎刃而解。他們亦樂於把人類珍貴的經驗傳播下去。現實中,除生活常識未必合用外,能傳送的往往只有神話傳說和大量封建思想。

理想或廣告中,老人家歲月艱辛和時代變遷,學會了忍讓,懂得包容和理解。他們可以協助調解家裏的紛爭,令家人和諧相處。現實中,往往最小氣的就是他們,最能挑起事端的也是他們。君不見新聞裏為爭廁所而搞出人命的都是長者?誰叫他們中很多都空閒得發慌,不以爭吵和雞蛋裏挑骨頭打發時間,如何過日子?他們往往不用甚至不會講道理,而是恃其長輩身份來逼年輕人屈服。

理想或廣告中,老人被美化為神仙或天使,在任何時候都心境平和又充滿智慧。現實中,老人就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和會鬧情緒,但這些都變成「房子裏的象」。

所以應該這樣說:家有一老,可能如有一寶,也可能如有一大煩惱。但此煩惱獨特在:遇上煩惱不可說那是煩惱,否則人們會用上百種理由去批判和懲治你呢。

《莫名其妙的歧視說》的補充資料

對事物的看法可以隨新資訊的來到而改變。拙文《莫名其妙的歧視說》出版後幾天,李菁父親李光興在《第23封信 ( 離別第54天)》中提到:

愛女大學畢業不久,我曾致電當時的民政局李麗娟女仕,她將個案轉介展能就業科,那時,我以為找到了救星,那知,卻是惡夢的開始,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展能就業科無論甚麼狗屎垃圾工(請原諒我使用如此粗俗的詞句,因為我實在找不到比這更好的形容詞)都叫她去見一通。有些僱主,連她的履歷也懶得看,見面時才發現她是失聰者,即刻叫她消失。有的提問更尖酸刻薄,大大傷害了她的自尊心。愛女有多次見工回家,傷心落淚,几乎得了見工恐懼症。

若李先生所言非虛,則或許歧視說變得沒那麼莫名其妙(但仍未必與李菁的死有關)。當然,應否效法外國做法,仍是另一回事。我在文末提出的問題,仍是值得大家思考。

新聞:北京律師告CNN 象徵式索償100元

節錄自4月23日的明報

北京律師告CNN 象徵式索償100元
(明報) 04月 23日 星期三 05:05AM

【明報專訊】北京14名律師到朝陽區法院,遞交狀告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和主持人卡弗蒂的訴狀,請求法院判處CNN和卡弗蒂必須停止侮辱華人的侵害行為,在報刊媒體上公開為原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100元人民幣。但法院未明確表示是否受理此案。

〔略〕

出現抵制美資的浪潮,原因之一是CNN主持卡弗蒂早前聲言「中國人是暴民」、「中國貨是垃圾」。來自北京環中律師事務所的14名原告,在入稟狀中便稱,卡弗蒂早前的辱華言論,不僅有違中國憲法和《民法通則》關於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也違反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新聞道德信條》關於記者職業標準之一,即尊重人類尊嚴、尊重國家以及公序良俗的規定,更違反了1996年美國職業新聞工作者協會通過的《新聞工作者道德準則》。

不過中國律師觀察網主任趙國君認為,中國民眾在內地根本看不到CNN,只能靠網絡傳聞來狀告CNN,法院受理機會不大。「這樣做有點荒誕,我不贊成。」北京律師周澤則認為,提出誹謗訴訟一般要求誹謗言論有特定對象,若是批評全體中國人,則很難提出誹謗控告,例如台灣著名作者柏楊寫了《醜陋的中國人》,難道說所有中國人都可以提出控告?他覺得CNN主持人發表的侮辱華人言論不具有可訴性,法院不會受理。但網上也有許多網民表示,支持起訴CNN,認為就算在法律技術操作層面成功機會不大,也是一種表態,表明反對辱華言論的立場。

某些中國網民把全世界納入中國版圖,妄想全世界人都受中國管理是一回事,但現實中美國人在美國做的事,中國的法院憑什麼去管?沒有司法權,那些北京律師應該心知肚明。表態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公開信。遞交狀告,不過是浪費中國法院的時間去處理它,間接延誤其他案件。而且100元究竟如何訂下,為何不是50或200元,「象徵意義」即是象徵什麼意義?難道其訊息便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損失只值100元(這麼少)?

星期二, 4月 22, 2008

小額賄賂不算賄賂?

取自4月21日的星島日報

校長會春茗被聯合贊助遭質疑
(星島) 04月 21日 星期一 08:17PM

小學校長會春茗接受聯合贊助,雖未觸犯防止賄賂條例,卻涉利益輸送遭質疑。小學校長會則認為涉及少量金額,不會影響專業校長的專業決定,未來一年已訂較便宜春茗,但會繼續接受贊助。五百多小學校長組成的資助小學校長會,上月一日舉行一年一度春茗活動,延開四十多席,每席八千八百元的春茗宴會,參加的校長每人只需付三百元,其餘費用由出版商,書籍商及校服供應商聯合贊助,涉及總贊助達卅三萬。

是否構成賄賂,有待定奪。可是校長會的言論實屬搞笑,憑金額多少去說會否影響校長的專業決定,而不是憑有沒有利益衝突,是或構成給予/收受利益以給予收受/給予便利等。難道小額賄賂不算賄賂?另一方面,三十多萬或許對書商來說不算什麼,但對很多人來說不算是小數目了。

星期一, 4月 21, 2008

莫名其妙的歧視說

取自4月12日的星島日報

失聰女兒自殺 父反歧視請願
(星島) 04月 12日 星期六 05:30AM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失聰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兼職初級研究助理李菁因不堪社會歧視了結年輕生命,其父趁喪女之痛稍為平復,手持「反歧視」標語,孤身從中環碼頭示威至禮賓府,向特首辦提交請願信,要求當局立法規定政府及私人機構必須僱用一定數目傷殘人士,並加強消除歧視教育。李父堅定地說:「女兒的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開始!」

立法聘一定數目傷殘者

昨日兩時許,李菁父親李光興手持寫上「反歧視」三字的自製紙牌,從中環碼頭遊行至禮賓府,他亦準備了一封呈交曾蔭權的請願信,由警方代表接收。

李光興批評,回歸後政府對傷殘人士照顧日差,如取消聾啞學校、取消學校內的弱聽班。他認為傷殘兒童若未能接受適合教育,對將來生活影響甚深。

他在請願信內要求政府帶頭於各部門開設傷殘人士職位,繼而進一步立法規定所有政府及私人機構員工中,須有一定比例傷殘人士。另外,他亦希望政府加強公民教育,消除社會上歧視歪風。

不回應或函溫家寶

女兒李菁已死,李光興仍奮力為傷殘人士爭取福利,曾有人笑他蠢,但李表示,他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香港仍然有很多傷殘人士需要協助,若人人都不出聲,他們便得不到公平對待,像女兒般的悲劇只會不斷發生。

「女兒的死是我人生中最悲痛經歷,我也不想它發生在別人身上。我的女兒這麼聰明優秀,仍深感社會歧視,何況其他弱勢家庭的傷殘兒童呢?」李父哀痛道。

他稱,今次僅得一人請願,但若政府不回應訴求,他會相約多些團體及聾人朋友再次請願,及向所有立法會議員呈交請願信,甚至致函國家總理溫家寶反映。

記者 鄭斯虹

從李菁自殺那天開始,李菁的家人便不斷明示暗示他們認為李菁的死跟社會風氣有關-說得平白又難聽一點就是:她是被社會上的歧視風氣害死的。

可是,就算社會真的有強烈的歧視風氣,亦未必能說是歧視風氣害死了她。莫非歧視會勒人喉嚨或把人從高處推下?不然。難道歧視風氣迫她進了某個她不能走出的情況?亦不見得。何況,從李菁在網誌寫的文章,到別人的回應,到李菁的家人提出的理據,都不顯示香港對傷殘人士有強烈的歧視風氣。

我把李菁在網誌寫的文章從頭到尾看過。以我所知,她沒說過自己因其殘疾而遭受歧視,也沒道出任何遭受歧視的情況。相反,文章中見到人們有因應她的殘疾而作出遷就和配合。網誌讀者的回應包括「我也是傷殘人士」或者空泛的「是啊是啊歧視不應存在」,但沒有提出實際例子。至於李菁家人和傳媒,只是提出以下的:
  • 「回歸後政府對傷殘人士照顧日差,如取消聾啞學校、取消學校內的弱聽班」(4月12日 星島日報)-未聽過殺班殺校的事嗎?根本連普通學校和普通班也自身難保。難道普通班普通校就能殺,弱聽班聾啞校就無論如何都不能殺,否則便是歧視?
  • 「李菁大學畢業後,曾向不同機構寄出逾二百封求職信,卻遇困難重重,靠在嶺大兼職,每月賺約一千元幫補家計,為此對前路茫茫,至兩個多月後,她才獲現時任教的學校聘用。」(3月2日 星島日報)-只是,剛大學畢業者多缺乏工作經驗,很多雇主對於聘用他們有保留,他們找工作自然較已在商場打滾多年者困難。難道這情況發生在殘疾人士身上便是歧視?
  • 『她昨日留下的「千字文」遺書,卻流露著遭受歧視的種種痛苦,更令她「變成屍體」,「沒有回憶,沒有情感,沒有思想」』(3月2日 星島日報)-「變成屍體」、「沒有回憶,沒有情感,沒有思想」是她形容在讀書壓力下精神崩潰的情況,關歧視什麼事?讀書壓力不是殘疾人士才有吧?
  • 「這場自殺的前因後果,怕得由十多年前說起,升中一時無法適應學校環境,成績一落千丈,在校常遭同學嘲笑,當時便興起自殺念頭」(3月2日 星島日報)-這裏是說因為無法適應學校環境於是成績差而被嘲笑而起自殺念頭。無法適應新校和成績差,很多學生也有吧。

李先生提議的措施,更與「消除歧視」背道而馳。例如他「要求當局立法規定政府及私人機構必須僱用一定數目傷殘人士」。可是在這配額之下,殘疾人士除了憑其資歷和能力而獲騁用外,還可以憑配額而被聘用,但非殘疾人士卻不能受惠於後者。這不是「歧視」了非殘疾人士(即他們因其缺乏殘疾而受到較殘疾的人士為差的待遇)嗎?

還有,不是什麼都要學外國,也不是凡在外國的措施都是好的。外國的那些措施,是真的因為能「消除歧視達至平等」,還是只是因為外國的司法制度太混亂,人們往往能以官司成功威嚇別人,而當地的殘疾人士團體在這方面本領太強,李菁的家人有沒有了解過?

但我認為李菁的家人和附和他們說法的,應先搞清楚究竟社會歧視殘疾人士甚至害死李菁的說法是否成立,若不成立的話就別再用。否則我就要問,難道凡沒有殘疾者,便可任意地被冤枉,把嚴厲的罪名加諸其身上?

(所謂的歧視說法,掩蓋了李菁的事中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難道只要政府對殘疾人士有「足夠的支持」,殘疾人士在社會得到「合理的待遇」,則李菁讀書得便不會有令其精神崩潰的讀書壓力,她的人工移植耳蝸手術便不會失敗,她看《魔街理髪師》時便不會對失去部份聽覺產生感慨?在「反歧視」的呼聲中,大家是誠心希望能消除「歧視」,還是在設法逃避面對和思考以上的問題呢?)

情緒競猜遊戲

討論中常有人不按題討論,而是(甚至是素未謀面者)忽然關心你的身心健康,「好心相勸」叫你別那麼生氣或激動(即暗示你很生氣或激動),否則他們「擔心」你會出什麼什麼問題。

我想知,為何看到世上不公正義的事也不能覺得忿忿不平,否則便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氣」之類。反而,無動於衷者是情緒智商高還是麻木不仁?另一方面,為事情忿忿不平過後,人們還不是照常地生活,為何一定會是如他們所說的,是憤怒得不能做其他事,無法正常生活,然後失去健康弄得個什麼什麼病來?

不不不,反正旁人所謂的「觀察你的文章看到」,或是「用心讀你的文章然後感受到」,說穿了都是猜的。那麼按同一道理,理應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同樣的猜測方法,說對方的情緒也或許是怎樣怎樣。錯了,他們從第一句話起,就自命判官或者專業治療師,你再怎樣說,都只會被視作為自己的怒氣狡辯吧。

可惜在現實中,旁觀者的眼睛通常不是雪亮的。你可以忽略對方的說法,但別人會認為這是「默認」,而你的其他言論則會自動變成你情緒問題的証據。你可以為自己辯護,但情況只會變成公審你的大會。你可以照辨煮碗,但結果討論只會變成你來我往的情緒競猜遊戲,埋沒了透過討論探求真相的機會。

原來這樣也算同一道理

節錄自4月21日的星島日報社評《怒火見好就收 君子辦好京奧》:

早前俄羅斯一隻伏特加酒廣告,以加州應屬墨西哥一部分作為幽默賣點,引起美國人發動杯葛。今次網上流傳家樂福超級市場的大股東資助達賴喇嘛,引起中國人發起杯葛,是同一道理。現在有關方面大股東斷然否認有資助達賴,等如公開表明立場,期望杯葛行動能早日結束。

同一道理?我就認為很不「同」了:
  • 美國人是看到實際的廣告才發起杯葛,中國人卻是收到傳聞而無實據便對家樂福行動。
  • 美國人沒有杯葛那伏特加酒的出產地的所有貨品,中國人卻因為某些發生在法國的事和某些關於某法國公司的傳聞而要罷買法國貨。
  • 美國人發起杯葛,最少沒有像中國人般圍堵人家的商店和做出恐嚇其顧客等的粗暴行為。

星期日, 4月 20, 2008

一人讓一步

當兩方有爭執的時候,經常有些所謂的調停人走出來叫一些口號,提出一些看似能解決問題、看似是雙贏的解決方案。其中一種叫「一人讓一步」。

他們幻想的情況是這樣的:甲和乙有些爭執,然後有人出來在中間調解,叫雙方「一人讓一步」。甲方讓了一步,乙方也讓一步,最後大家都獲益,大家握手言和,事情圓滿解決。可是現實裏沒這麼簡單,那個幻想亦反映不了「一人讓一步」的問題:一人讓一步(而不是一步或十步)不一定公平,甚至其中一方是無需要讓步的。

舉個例:假設有天有個人忽然走出來說你欠他一萬,並催促你馬上還錢。一方面他沒有或不能提出理據証明你欠他一萬,另一方面在你的情況並沒有方法証明你沒有欠他一萬。怎麼辦?於是有位調停人走出來說:你們不要爭執,免傷和氣。不如就這樣,一萬和零的中間是五千。所以大家一人讓一步,你就給那人五千,而他就不計較剩下的五千,好不好?

當然不好了,明明我沒欠他錢,更莫說欠他五千萬或一萬,為何要向他屈服?可是「一人讓一步」通常附帶著群眾壓力、以「放下爭執」的美名強迫人們(尤其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方)就範。當人們渴求儘快看到某種和解發生時,不肯接受方案者便者背負無誠意解決問題、存心讓爭執繼續等的罪名。

與此相關的還有各打三十大板的想法。有些人認為,在爭執中無可能有一方完全無錯,而一定是大家都有錯。可是無妄之災不但能發生,在現實中更多的是。例如在以上例子中,「你」究竟錯在哪裏?

一人讓一步,於是不需要去分析理據,了解誰對誰錯。這對「調停人」來說甚為方便快捷,但卻增添世間的不公不義。提倡一人讓一步者,往往不是真正希望世上沒有紛爭,只是懶得花時間明辨是非,於是力求把紛爭掃進地毯底,但求眼不見為淨,順便替自己頭上加個締造和平的光環。製造出來的不公不義,或許人們不會察覺,只有在地毯底的實際輸家在含淚啞忍吧。(當然,人人都有到地毯底的機會,只是機會並不均等。)

新聞:西方媒體報道 偏見二字加「」

取自4月21日的明報

西方媒體報道 偏見二字加「」
(明報) 04月 21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歐美多地周末都有華人示威,抗議CNN等西方媒體報道偏頗,但西方媒體又怎樣看這些抗議呢?

暗喻只屬中國人的指控

「中國人在曼城抗議BBC的西藏及奧運報道有『偏見』」(英國觀察家報)、「親中國示威者在奧地利譴責『偏見』西藏報道」(法新社)、「中國人在BBC外抗議『傳媒偏見』」(英國星期日電訊報)……這些都是西方媒體昨天的標題,全都可圈可點地將偏見一字加上引號註腳,潛台詞是「偏見」一說只屬他們(中國人)的指控,「我們並不認同」。

幾全用CNN自辯說法

美聯社等西方媒體,在報道中提及CNN主持卡弗蒂的辱華爭議時,幾乎全都用上CNN的自辯說法(只是批評中國政府而非中國人),淡化了卡弗蒂明確的侮辱中國人言論。美聯社便有這一段﹕「Several thousand ethnic Chinese protesters …… demand the firing of a commentator who recently compared China's leaders to a "bunch of goons and thugs"」。

美聯社還有這麼兩段「背景」補充﹕「There has also been a backlash against Western media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broadcaster CNN, for what is perceived as biased reporting on recent unrest in Tibet and neighboring provinces. Foreign journalists have received threatening phone calls and e-mails.」、「A wave of verbal assaults on foreign media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media controls at the Olympics.」。

根據美聯社的說法,簡言之,CNN等的所謂「偏見報道」,只是某些人「覺得如此」,重點不在西方媒體偏頗,而是「一些西方媒體及記者因西藏騷亂報道而遭恐嚇」、中方可能「在奧運加強傳媒控制」。

  1. 在西方媒體中,運用引號來顯示哪些文字是引述別人的話很平常,而不一定為反諷或暗示只有誰才這樣認為。『潛台詞是「偏見」一說只屬他們(中國人)的指控,「我們並不認同」』一說並無証據。尤其是:「我們並不認同」究竟是引述自哪裏,還是明報一知半解地照樣加引號,抑或者明報也來反諷,即其實很認同西方媒體的做法?
  2. 西方媒體「幾乎全都用上CNN的自辯說法(只是批評中國政府而非中國人)」,是因為他們都懂讀英文,不像某些中國人和傳謀那樣
  3. 反過來問,新聞報導不是正應該報導某些人認為這樣那樣,而非發表自己認定這個那個嗎?明報文章說「重點不在西方媒體偏頗」,即蘊含明報認為西方媒體偏頗。西方媒體是否偏頗是另一回事,但明報在這裏卻發表己見,這已不是新聞報導。

這文章究竟顯示了什麼?大概不是顯示西方媒體的確偏頗,而是:西方媒體還記得如何報導新聞,而香港的明報好像已忘了。

星期六, 4月 19, 2008

做人不要太CNN

近日很多中國網民聲稱美國CNN(有線新聞網)電視台的節目主持發表侮辱華人的言論,並強烈抗議之。連中國外交部也向CNN提出了嚴正交涉和要求道歉。

節錄自4月16日的星島日報

奧運聖火傳遞遭干擾導致中國跟西方緊張的關係升級,內地有網民呼籲杯葛法國貨,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資深主播卡弗蒂(Jack Cafferty)近日在節目中稱中國人是「暴民」、「惡棍」,激怒中國政府和民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昨天表示「震驚和強烈譴責」,並且要求CNN和卡弗蒂向中國人道歉。嘲諷作假的「做人不能太CNN」更成為中國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差勁的口號

「做人不能太CNN」本身就怪。這是什麼句子來的?是中文還是英文,還是搞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麼語言的人的出品?太CNN,即是太CNN的什麼,還是創作口號者不知道形容詞和名詞是怎樣用的?如何分「太CNN」、 「不太CNN」、「非常CNN」、「有點CNN」、「些微CNN」?是否想說物極必反,「太CNN」就不行,但若「普通CNN」或「中度CNN」就可以?而且,難道所謂博大精深的中文裏無合用的詞語去表達那些人想說什麼,要淪落到去借外國的 某個商標,然後不分文法地硬塞進某中文句子裏便算?

可是,比口號本身更糟糕的是,那些中國網民的幾個指控都不符實情。奇怪的是,竟然有這麼多人附和。

指控1:發表有關言論的是CNN的節目主持

網友把發表有關言論者說成是節目的主持,於是把其立場說成是CNN的立場,又要求CNN道歉云云。可是,事件中的節目The Situation Room的主持為Wolf Blitzer。該節目經常邀請不同的時節評論員發言,而Cafferty不過是其中較活躍的一位。要注意的是,這些評論的立場並不代表電視台的。

指控2:有關人士稱中國人民為暴民和惡棍

我很懷疑批評Cafferty的言論的人,有多少有查看過該天節目的文字記錄,甚至收看過有關的節目部分。另一方面,有多少人只是看了被節錄的一兩句,甚至只是聽別人轉述便算?

被批評的言論出自以下兩句:

So I think 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has certainly changed. I think they're basically the same bunch of goons and thugs they've been for the last 50 years.

(中譯:所以我認為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改變了。我們認為他們跟過去五十年的一樣是同一群暴徒。)

Goons和thugs基本上同義,都是指「暴徒」,而且無指明是人民而非政府。留意Cafferty是說China而不是Chinese,而「they're」也是對應China。在中文裏,人們常以「它」來代稱政府、公司、組織等。但在美式英文裏,政府、公司、組織等會自稱we,而人們亦常以they稱之。

若往這兩句的前面看,就能更明顯地看出China是指中國政府而非中國人民。在被批評的言論出現前,各發言者早就不是在談奧運聖火在三瀋市傳送的情況,而是談政治應否和能否跟運動分開等。其中他們在談論,究竟讓中國申辦奧運是否恰當;申辦奧運之際,中國曾承諾改善人權等狀況,究竟這有沒有實現。Cafferty被批評的言論,就是回應主持人Blitzer的話:

One of the arguments that some of the pro-China elements is making, Jack, is that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China today than existed 10 years ago, certainly 20 or 30 years ago. This communist regime today is almost like a capitalist regime. They're a huge economic superpower and that we have a lot at stake in maintaining this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中譯:其中一個支持中國〔申辦奧運〕者持有的理由是現在的中國和十、二十、三十年前的很不同。現在的幾乎像個資本主義政權。他們是個強大經濟體系而我們因為很強的利害關係必須跟中國保持經濟關係。)

Blitzer說有個說法是中國政府在近年變了,問其他人怎樣看法,然後Cafferty答說他認為中國政府沒變。很明顯,他們一直在談的是中國政府-這跟Cafferty在後來澄清的說法一樣。

當然,人們可以不同意評論員的見解,但這和他們有沒有「侮辱中國人民」是兩回事。可惜這些上文下理,那些討伐「辱華」言論的中國網民大概不會告訴你,那些張貼於YouTube等地方的節目片段也不會顯示出來。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節目中發言的評論員說了些很應棍,但中國網民未必願意聽的話。例如Cafferty說:

Well, I think, you know, that based on China's record in some of these places, like Darfur and Tibet, that you could justify boycotting the opening ceremonies. But the bigger issue is how do you separate the Games from the politics. And I don't think you can unless you establish a permanent home for the Olympics in some place like Geneva, Switzerland. I mean it's a small global village we're a of now. And whoever is going to host those games, you can bet, you know, your allowance that there's going to be somebody who's coming to the games that doesn't think you've done the right thing about X, Y and Z. And I don't know how you avoid combining the politics with the athletics.

(中譯:我認為以中國在達爾富爾和西藏〔事件的表現〕,人們有理由杯葛開幕禮。但更大的問題是:如何把奧運和政治分開。我認為兩者不能分開,除非人們設立奧運的永久舉辦地點如瑞士的日內瓦。〔否則〕我們都在細小的地球村裏,而無論誰舉辦奧運,都總會有來奧運的人認為〔主辦國〕在某些事件上做得不對。〔總之〕我不知道如何可能避免把政治和運動〔相題並論〕。)

另一位評論員Jeffrey Toobin說:

Well, I think the hosting of the Olympic Games is a political act. And whether it was the Nazis in 1936 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2008, they are all using it to promote their country. And if we want to take a stand against that kind of repression, not going to the opening ceremony is a very appropriate way of doing it because it doesn't penalize the athletes at all. The athletes can still compete. But it does sa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oesn't approv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at seems like a very appropriate message to send right now.

(中譯:我認為主辦奧運便是個政治行為。而且無論是1936年的德國納粹黨還是2008年的中國共產黨,他們都是以〔奧運〕來宣傳他們的國家。若我們想表達反對〔那些政府對人民的壓制〕的立場,不參加開幕禮是很合適的做法,因為它完全沒有對運動員不利。運動員仍可以比賽,但〔不參加開幕禮是〕仍顯示美國政府不贊同中國政府〔的做法〕,而那看來是現在很合適的訊息。)

在他們的解構下,什麼「政治和運動要分開」、「杯葛開幕禮損害運動員」等的說法,都站不住腳吧。

指控3.有關人士稱中國貨品為垃圾

Cafferty說的是以下的:

We also are running hundred of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trade deficits with them, as we continue to import their junk with the lead paint on them and the poisoned pet food and export, you know, jobs to places where you can pay workers a dollar a month to turn out the stuff that we're buying from Wal-Mart.

(中譯:我們也和他們有數千億的貿易逆差,同時繼續進口那些有鉛塗料的圾垃貨品以及有毒的寵物飼料和出口產品,及把工作外判到月薪一元的地方以生產我們在Wal-mart〔美國某大型超市〕買的貨品。)

一方面,Cafferty並沒有說所有中國貨品全都是怎樣。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的貨品中,其中有些的確只能以「垃圾」稱之。例如那些含大量鉛份,不適合給兒童把玩,連拿去堆填區埋掉也不配(因為怕污染環境)的玩具,不稱之為垃圾,難道要稱之為寶物或極品?

自行實現「暴民」形象

只可惜,Cafferty說了什麼或沒說什麼並不是最重要。我們看到的是,近日有些中國人民正在替全部的中國人民把「暴民」的形象實現。

退N步說,就算Cafferty真的說過中國人全都是怎樣怎樣,甚至言詞間真的有侮辱華人,又如何?一位美國人(甚至他不是什麼政要明星或領袖)說了幾句話,究竟值得中國人去作多大的反應,還是「公道自在人心」,縱使心裏不同意也不去追究?反過來,中國人說句美國人全都是怎樣怎樣,這很常見,不但沒人會來強烈抗議或嚴正交涉,而且若發生在華上聚集的話地方的話,更會是一呼百應。當然,美國的外交大使才不會找中國領事館要求道歉。

之前聖火在其他地方傳送時,報章社評還說,中國政府對滋事的「藏獨份子」處處忍讓,顯示中國人是何等寬容。才隔不到半個月,究竟所謂的「中國人的寬容」去了哪裏?從中國外交部的嚴正交涉,到世界各地華人的反CNN倒BBC遊行,到留學生被恐嚇和襲擊,究竟中國人在傳送在怎樣的訊息?或許當中有「中國人不好欺負」的成份,但更強烈的信息是:中國人氣度窄得連別人說句話都不放過,更向手無寸鐵者施以恐嚇和暴力。某些中國人正努力地以行動實踐「中國人是暴徒」的想法,以行動証明「中國威脅論」的真實-這群力量大又容易被煽動的人,天曉得他們明天又會否動員起來反對誰和做出什麼,不被視為威脅才怪呢。

星期五, 4月 18, 2008

新聞:留美生遭網民圍剿 斡旋護聖火團藏獨者對話 被指漢奸

取自4月19日的明報

留美生遭網民圍剿 斡旋護聖火團藏獨者對話 被指漢奸
(明報) 04月 19日 星期六 05:05AM

【明報專訊】藉覑反對西藏 獨立而燃燒的中國狂熱民族主義,正朝向危險方向發展;來自山東、就讀美國 杜克大學的一年級女生王千源,本月9日當奧運 聖火在三藩市 傳遞時,試圖充當中國留學生與藏獨支持者的調停人,卻被指為支持藏獨的「漢奸」,及後其私人資料遭人惡意放在網上,電郵信箱塞滿了恐嚇信,老家青島 的住宅更遭人潑糞便、投擲花盆及塗寫辱瘗標語。

私隱被揭 老家遭擲花盆潑糞

王千源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自己並非支持「藏獨」,她的行為在網上遭肆意曲解和放大,令她已經不敢上課一個星期。事實上,她的遭遇已分別刊於美國《紐約 時報》及《華盛頓 郵報》的頭版上,惹來美國社會廣泛關注。

事緣於4月9日下午,杜克大學中國留學生自發組織「支持奧運、反對藏獨」運動,附近場地也有藏獨支持者示威,一年級生王千源出現在兩個陣營之間,試圖與雙方領導人接觸,促使他們對話,但遭雙方拒絕。其間王千源在一個藏獨分子背上幫忙寫上「Free Tibet, Save Tibet」的字樣;她還面向中國留學生一方,雙手舉過頭頂做出類似「T」字手勢,這兩個舉動成為主要的「漢奸」罪證。

王千源的行為在互聯網上被廣泛轉載,網友紛紛指其分裂祖國,並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肉搜索」,將她的聯絡電話、國內住址、身分證號碼,甚至家人的姓名、單位和身分證號都公布,令她在青島的父母受到很大壓力,網上亦流傳她家中被人投擲花盆、塗寫標語的照片。若有網友對她表示同情、理解,都會被指為「同黨、漢奸」。

出門即被拍 一星期沒上課

王千源昨晚接受本報長途電話訪問時,承認現時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走出宿舍都會被人拍下照片,她已超過一星期沒有上課。她否認自己支持藏獨,又對現時的滿天傳言感到意外,「有些東西我都不知道怎揦傳出去的」。她說現時網上流傳其父的《謝罪信》和一篇「室友博客」都是假的,「我的父母沒有問過我,是不會代我發表任何東西的,而且我住的是單人間,根本沒有室友」。

「要澄清事實否則一生就眦了」

「父母都很相信我,知道我的為人。」王千源說,父母有勸她保持冷靜,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但我覺得不能完全沉默,要澄清事實,否則我的一生、我父母的名譽就被眦了」。她覺得自己的言行被無限地放大、篡改,「有些網友根本完全不認識我,他們看到我的第一天已經是把我作為『漢奸』來看的」。她希望有「慧眼」的人能識別真相,「抵制網絡暴行的蔓延」。

她表示,自己的電郵信箱現已塞滿,其中不少是恐嚇信,威脅要把她「碎屍萬段」等,現時警方已介入調查並保護她。學校方面亦有與她溝通,她還約了中國留學生組織CSSA的代表面談,但時間還未確定。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中國法制研究員王友金表示,雖然美國是言論自由的地方,但有不少由親中的中國留學生組成的學生組織,背後獲駐當地的中國領事館支持,在政治敏感時聲援中國。他認為王千源的資料外泄、父母被騷擾等事件是由親中的學生組織或個別親中學生做的。香港大學 學生會長郭永健認為,一個法治國家,不應該煽動他人去做出激烈的行動,如潑糞、丟花盆等行為,「中國年輕人應保持克制,並尊重多方的意見」。

明者記者

這幾天,中國政府和網民不是在說CNN節目中有人說中國人是「暴民」,又說那是「惡意詆毀中國人」嗎?只是,若以上新聞裏人們對王千源所作的事也不算暴民行為的話,什麼事才算?人們在做,別人在看,並不是什麼強烈抗議嚴正交涉等可以掩人耳目的。

註:T字手勢是代表timeout(即「暫停」、「冷靜一下」之意),在球賽等情況也經常出現-下次收看球賽時留意一下教練是如何示意暫停比賽的吧。我想只有某些中國學生才會把它想成跟西藏有關,更莫說是什麼「漢奸罪證」吧。某些人的理解能力,真的令人啼笑皆非。

星期四, 4月 17, 2008

提防父母迫害

日前一名中三女生在馬鞍山恒安鸷墮樓身亡。其父親受訪時難以理解死者何以突然尋死。他嘆說﹕「不知道是否被害死的!」他又嘆問﹕「她是不是被推落樓的?」只是4月17日的星島日報卻指出事件別有內情:

〔日前墮樓身亡的中三女生陳綺雯〕愛在網誌分享生活點滴,內容揭露她早已萌生死念,惜家人和友人未能及時察覺制止。其中她提及與母親惡劣關係,竟然流露悲痛。她以前成績優異,無奈不堪母親偏愛妹妹,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不獲母親歡心。其中在去年母親節前,綺雯因腹瀉早退回家休息,還躲在廁所摺紙花作母親節禮物,距料竟被母親責備,令她傷心哀痛,變得自暴自棄,索性不再溫習,更「想過要死」。

報導引述的網誌內容如下:

唔知咁多位同學有冇掛住我呢??其實我今日有返學架,不過一返到去都未返到課室就去左toilet,痾到lunch好返d先返屋企,好慘,《好似冇人留意 到我其實返過學黎,唔知鍾意響toilet「hea」既同學有冇留意到我呢》……《媽咪佢又唔理我有幾辛苦,有幾痛,一返到黎就鬧到我狗血淋頭,等我仲肚 痾緊都摺花黎送比佢做母親節禮物……好傷心……好難過呀…… 》

若報導屬實,則死者母親的態度令人聯想到死者父親口中的「迫害」。就算不能確定說死者是被其父母害死,亦不能說難以理解死者何以尋死。人們喜愛說些虛無飄渺的話如說死者的死是「社會」的錯,只是禍根未必一定在很遠的地方。人們又喜愛說「社會」應該提供更多關心和支援,只是不如先關注一下,關心和支援(或其相反)有否在從最接近的人做起吧。

星期二, 4月 15, 2008

回應《年輕人心靈脆弱 遇困難易尋死 》

年輕人心靈脆弱 遇困難易尋死 》(4月16日 星島日報)原文: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青年疑不堪失業壓力及與女友分手打擊而跳樓自殺,近年時有發生。有社工認為,時下年輕人遇上困難時容易選擇輕生來解決問題,顯示他們心靈脆弱,對抗逆境能力低。社工又提醒,如遇情緒有異的朋友,應在安全情況下開解對方,並引導他向社工尋求協助,以免開解不了對方,釀成悲劇。

社工促盡旱解開心鎖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雷太表示,時下不少年輕人面對逆境,容易將問題擴大,甚至鑽牛角尖,加上現代社會傳統家庭觀念較為薄弱,年輕人追求人權、講求自我,認為生命決定權在於自己手中,因此將自殺行為個人化,令他們較容易走上絕路。

忌選天台海邊傾談

雷太提醒,如遇情緒出現問題需要開解的朋友,應選擇安全地方,如公園、咖啡店等適合聊天又較容易尋求支援的地方,切忌選在天台、海邊、天橋等「險地」。她表示,與對方傾談時應提高警覺,如發現情緒有變應盡快報警求助。此外,開解別人的一方亦要懂得抽離角色,以免自己過分投入,負面情緒相互影響下令情況適得其反。本報記者

每年自殺者眾多,難保其中沒有一兩位符合「動輒便自殺」的形象。只是,對於類似以上文章的一竹篙式判斷,我不能苟同,必須為一些我敬重的人討回公道。

自殺事件發生後,常有報導、評論或者所謂的「專家意見」,指自殺者為著什麼什麼原因自殺很不值得。若自殺者為青少年,更可順水推舟上綱為「年輕人心靈脆弱」。我反問:難道有什麼自殺原因是值得的、他們認可的?沒有,一個都沒有。以我所見,出來說話的都是反對為著任何原因而自殺。所謂的選錯原因,只是個煙霧。

文章指有社工認為「時下年輕人遇上困難時容易選擇輕生來解決問題」。這裏的「容易」究竟有沒有實際意義,從什麼方法測量到是否「容易」?抑或是有人見到或覺得自殺事件經常發生,便推斷人們動輒便自殺?(原理跟有飛機失事後人們害怕乘飛機相似。)畢竟,有無數年輕人遇上困難時沒/未選擇輕生,而這些情況並不會見報。

文章又引述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雷太的言論。若引述準確,則我有理由質疑雷太作為該中心主任的資格。她的言論暗示自殺者小事化大、自私等,實在有違該組織網頁上寫的「發揚人類善美的本質,以愛心、耐性及同情,建立人際間互助、互勉、互愛的精神」。而且,「認為生命決定權在於自己手中」有何問題?對自己生命的主權不在自己手中,難道像上一輩般以為在父母手中,或者像某些宗教狂熱者般以為在某些宗教故事人物手中?若有人想向該組織「求助」,不妨先看清楚該組織的嘴臉再決定。

再說遇上的困難和面對的逆境,這就是我要討回公道的地方。那些「因為失戀而自殺」等是很容易的箭靶,那些所謂的專家亦彷彿以為這些例子便是全部。只是,報導中不少自殺的例子,主角都經歷過其他巨大的困難,也作過奮力的抵抗,甚至被稱許為生命鬥士等。然而,在不少情況中,是他們遭遇的困難遠大於他們的能力所及的,傷痛大於人能承受的。而所謂的希望,若非帶著隔岸觀火的冷感(即是空談「你一定得實解決到我支持你」等),就是事後的孔明、遲來的假設性幫助。不明白我所說的?舉個例,就看看黃葵香和李菁的事,以及人們在事後有什麼反應吧。

所謂的專家啊,可否走出你們的象牙塔,放下那些方便的例子和空泛的標準答案,看看你們面對以上的例子有什麼能耐?否則,就請還自殺者一個公道,然後考慮轉職好了。

(題外話:從李菁的網誌的留言版得知,她在死前有向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求助過。效用如何,心照。)

建築師與失業漢的墮樓疑雲

怎麼各份報章的標題都幾乎一樣?而且,是一味靠猜。

明報的新聞內容有一段是這樣:「警方消息透露,現場無遺書,亦無目擊者。警方循兩人的背景了解後,懷疑他們在傾談時,有人突發情緒激動欲攀越欄河尋死,好友相勸時失足先墮樓,尋死者疑內疚下亦尾隨跳樓,釀成雙屍命案,但真正原因有待調查。」即是說,我們知道有兩人從高處墮樓身亡,但不知是否自殺-非自殺案便順理成章無遺書,甚至連是兇殺(這個警方似乎排除了)、自殺還是意外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事情經過確實如何,因為沒有目擊者。

那麼,憑什麼一口咬定有人自殺,而且一定是那位被稱為失業漢者和一定不是那位被稱為建築師者?憑什麼去說有個為救別人而身亡的經過?很遺憾,看來警方一方面承認實情有待調查,另一方面又對案情作評論。而傳媒又照單全收,煽風點火。

一方面,「失業漢」失業、失戀、欠債、抑鬱等等,都只是「消息稱」。路邊社消息?三姑六婆消息?疑似什麼什麼的差不多消息?在事情發生不久,未有時間查清楚前,便把小道消息和猜測寫上大字標題,散佈「不死也沒用死亦連累人」的印象,對死者有欠公允。

(看來出了問題的不止警方和法院。看看卡夫卡的《學業成就高 亦較為可信》,那對「學業成就高,亦較為可信」及「事業成就低,亦較為可疑」,是否似曾相識呢?)

另一方面,假若事件涉及自殺的話,為何說建築師前途無可限量、沒明顯尋死動機而排除其為自殺者?翻查過去的新聞,自殺者既有前途無可限量者,亦有沒明顯尋死動機者。只是在人云亦云的呼聲中,大家太健忘吧。

但我不認為事件是自殺,最少沒相信的理由。可能有人會問,除自殺外還可能是什麼。很簡單,兇殺或意外。單是意外已經有很多種可能性:酒精、藥物、或純粹一個不小心失足。為何一定要認定是自殺?莫名其妙。

(我深信有什麼讀者才有什麼報章,而人們討論更印證了這點。很多人就是寧信三姑六婆,不信自己腦袋。哀哉!)

星期日, 4月 13, 2008

網路搜尋自殺方法 逾半數網站教人如何自殺

取自4月11日的雅虎新聞

網路搜尋自殺方法 逾半數網站教人如何自殺
(法新社) 04月 11日 星期五 10:20AM

(法新社巴黎十一日電) 今天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上網搜尋自殺方法,找到鼓勵自殺網站的可能性,更大於提供協助或支援的網站。

布里斯托、牛津及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Google、雅虎、MSN及Ask四大搜尋引擎搜尋自殺方法資訊,搜尋結果中有近半數內容是提供「如何」了結生命的建議。

相反的,只有一成三的網站內容重點在防範自殺或提供支援,另外一成二的網站積極勸人不要自殺。

先前的研究顯示,媒體對自殺的報導,及電視對自殺的描寫會影響自殺者的行為,特別是選擇何種自殺方式,但是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所知不多。

這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模仿想自殺的人上網尋找自殺方法指南及資訊的典型搜尋行為。

研究者分析每個搜尋引擎搜尋到的前十個網站。將近半數網站提供一些有關自殺方法的資訊,同時有將近五分之一的網站專門教人自殺,其中半數積極鼓勵、倡導或協助網友了結生命。

整體而言,Google及雅虎搜尋到的自殺網站最多,MSN搜尋到的防治、協助、學術或政策網站最多。

該項研究反映了什麼?不是什麼「自殺信息氾濫於網絡」,而是:求仁得仁。既然在研究人員四大搜尋引擎搜尋的是「自殺方法」的資訊,於是搜尋結果中滿是『「如何」了結生命』的資訊也是理所當然。這樣也好研究的,看來真的是有研究人員太空閒了。

星期三, 4月 09, 2008

新聞:甘泉清盤人承諾員工不會滯留外地

取自4月10日的星島日報

甘泉清盤人承諾員工不會滯留外地
(星島) 04月 10日 星期四 12:07AM

甘泉航空宣布結業後,目前仍有機組人員滯留在外地。甘泉航空的臨時清盤人向工會承諾,會安排員工返港。甘泉已停止所有航班服務,有甘泉的機組人員表示,事前並不知情,對消息感到驚訝。在英國倫敦的機組人員,昨晚有航班接載他們返港,而在加拿大溫哥華的10多人,相信已乘坐其他航機返港,但仍有員工在非洲的納米比亞。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表示,曾經聯絡過清盤人及勞工處,清盤人指,機組人員的合約未終止,又承諾員工不會滯留在外地,長遠的安排就要視乎是否有投資者願意買盤。

有機組人員現正滯留在外地的同時,究竟什麼叫「承諾員工不會滯留在外地」,令人費解。(但願有關人員不用等到清盤人跟願意買盤者達成協議後才能回家。)

新聞:青年網誌預告死期燒炭亡

節錄自4月9日的星島日報

自殺身亡的青年簡穎邦,廿四歲,去年底認識一名廿二歲姓廖的少女,自此深陷情網之中,惟廖女不知何故對簡的態度忽冷忽熱,如簡在網誌上留下一首歌曲《為何又是這樣錯》的歌詞:「為何又在傷害我,又感動我。」

〔…〕

相對簡觀看廖女以前在網誌內的留言,對前度男友卻以「老公」相稱,令簡感到得不到全部的愛,滿不是味兒,就如他留下另一首歌曲《唯一》的歌詞:「你就是我的唯一。」認為只有自己在情路上單方面付出;加上屢次見工均以失敗收場,令他最終走上一條不歸之路。

〔…〕

〔樂苗坊註冊心理學家周婉芬博士〕表示,當愛情出現挫折時,應先接受現實,多與友人溝通,從多角度去分析事件,而不是鑽入牛角尖。若戀人難忘舊愛將之與自己比較時,應開心見誠地向對方提出,而不是處於瞎猜或被動姿態。此外,亦不應將快樂建築在對方身上,令個人情緒容易受到對方影響。

另有社工指出,青年因工作經驗不足,難以短時間內找到合適工作,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要以理智及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將自己各方面裝備加強,當可順利過渡暫時的難關。

每當有人自殺,便是什麼什麼心理學家和社工等出來背書順便爭取見報機會的時候。依我看,這也是個時候反思一下,為什麼這個社會竟讓這種人當心理學家和社工。

  • 沒証據顯示簡穎邦沒跟友人溝通過,何況在這情況中友人未必幫得上什麼。
  • 哀傷的人如何「開心見誠」地提出哀傷的事,莫非是裝開心擠出笑容?若另一半不聽從或不理的話又怎辦?
  • 兩個月以上找不到工作不算「短時間」,而且為何想找到工作便是「操之過急」?
  • 別說得那麼理所當然,有些人「將自己各方面裝備加強」後仍找不到工作,而且裝備期間不用開飯嗎?

也許政府或有關機構應該考慮調整一下資源的分配,好讓某些超脫世俗的所謂專家停止跟現實脫節。

星期一, 4月 07, 2008

慘遭蹂躪的個人空間(2)

李菁的網誌那邊終於有位名為路過的網友提出了類似我之前說的看法,非議李菁家人佔據李菁網誌的行為。然而其他人的回應就在意料之中,所謂的討論說穿了便是胡扯,而且扯得愈遠愈好。

1.插加不算破壞論

『這是她的心血,我相信就算她不反對你們這樣「經營下去」,心底裡還是希望她的 blog 記下自己的文字。』-路過

「羊狼自己的心血並沒有人抺走...她的文字仍在, 就好像她留在眾人的心裡一樣。」-木獨戇男

路人寫得不夠嚴密,寫漏了個「只」字。怎料其他人將計就計,說只要李菁的文字仍在就沒問題,哪怕其他方面改變了多少。當然,之前我批評的,亦不是說李菁家人沒保留她的文字。

2.延續生命論

「我支持羊爸爸羊姐姐繼續經營下去. 如果開一個新 blog, 那只是另一個網誌而已. 但現在這樣子, 叫人感覺仍有一部份的羊狼繼續在這世界延續下去...別讓這 blog 變成她的墓誌銘, 然後在時間之中消逝...謝。」-木獨戇男

要叫人感覺李菁仍在,不需搞什麼「經營」,只需妄想她仍在便成。而且,同一人說過她的文字仍在大家心中,那麼憑什麼說需要什麼「經營」才能令人認為她的一些東西仍留在世?

如果怕網誌因為沒有新文章和登入活動而被關的話,極其量只要請新浪網對此網誌作特別處理便成。新浪網的管理員樂於助人得連用戶私穩都可妄顧,對上面的要求不會拒絕吧。如何仍怕網絡上或電腦中的內容不能持久,請容許我指出人們在數十年前已發明打印機這東東。

很奇怪,若書本的作者去世,其親人不會去找要求加插他們寫的新文章以把著作「經營下去」,我們亦不會稱已故作者的書本為墓誌銘或擔心它們「在時間之中消逝」

3.不可分割論

「我們一家人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她仍活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姐姐

「我亦支持羊爸爸和羊姐姐在這裡繼續寫下去,因為你們是一家人,百分百的一家人。」-慧瑩

開網誌的不是別人,而是李菁本人。如果把個人網誌保持為個人物品而非家庭財產便是「把家庭分割」的話,李菁在生前已在做。看來李菁家人在她生前已知道這網誌的存在,那麼他們應在那時便向她討價還價,甚至向新浪網求助要求取締才是。無他,欺負死人特別容易,因為他們不會反抗嘛。

退一步說,是一家人又回何?現代的家庭會(最少應該)承認家庭成員也同時有獨立個體的身份,可擁有個人物個、個人空間等,而不會用「你在分割此家庭」等罪狀嚇唬別人。李菁家人的做法,不過是「兒女是父母的財產」的心態作崇吧?

4.求神問卜論

『她離開後的幾天,我心中默念,妹妹,你是否願意我們為你成立基金,是否願意以你的名去為聾人申訴?如果你願意的話,請讓我的 MP3 下一首歌播「頭條新聞」吧。我的MP3內有百多二百首歌,隨機選播,選中的機會是二百分之一。但,下一首真的播了「頭條新聞」』-姐姐

退N步說,就算李菁的亡魂(如有)真的同意成立基金,為什麼那就等於同意別人改動自己的網誌?再說,「查詢」的方式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不過最大的是:姐姐說了便是,其他人無法查証。誰也可以說昨晚李菁之魂來報夢或者顯什麼異象,但別人就是不會信你,除非你持家屬身份吧。挾亡者之名以令眾人,看誰還敢說三道四?

5.大腦便秘論

「如果在別處,我必是甚麼也寫不出來。」-小羊的爸爸

沒人說過李菁家人不傷痛,也沒人禁止過他們寫東西。只是,既然佔據是現在完成式,現正在某處寫東西,換成是我也不想轉到別處才繼續寫;既然拿得一個很多人看的網誌的控制權,換成是我也會在別處寫不出什麼。

現在怎樣?覺得事件似曾相識嗎?這些年來,我見過不少幾乎一樣的情況,也料到事情發展會怎樣,未見過亦想不到會有什麼完滿結局。一方面,網友71說的是,破壞已經造成。另一方面,造成破壞者從不會醒覺自己正在做什麼破壞(更莫說停止破壞或補救)。而且,每次大眾都是為造成破壞者吶喊助威,和用類似以上所說的「討論」去招呼敢異議者吧。從UDB的事件到現在,世事始終沒變,仍舊是既荒謬又悲哀。

星期日, 4月 06, 2008

新聞:二氧化碳排放設上限

取自4月6日的明報

調查:二氧化碳排放設上限
(明報) 04月 06日 星期日 12:05AM

一項調查發現,近85%受訪者贊成立法管制電力公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排放量設上限。

綠色和平訪問超過500名市民,結果顯示,逾7成港人關注氣候變化對本港的影響。7成人認為,政府有急切需要處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危機,近85%受訪者贊成政府為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上限。。

綠色和平表示,期望政府本周向立法會提交的空氣污染管制條例草案中,制定限制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說得動聽,但如何設限?換成是什麼工廠排出的污水或廢氣內的化學物,還有方法過濾掉。可是二氧化碳是正常燃燒過程必然的產物,而香港的發電廠是以燃燒石油發電。若超過了限制怎樣減?除非是減少燃燒,即減少發電吧。只是,香港人準備好大幅減少用電沒有,而若減少發電而用電量不變的話,電從哪裏來?而且,若上限到了的話應怎樣?若只是聲討一下,則只是為所謂的環保團體製造發聲機會,卻無助環保。若對電力公司罰款,則最終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廣大市民付款給政府。莫非到時不準電力公司繼續發電或提供足夠電力,大家齊齊摸黑停工支持環保?

表示關注某個經常被提及的問題很容易,說幾遍「總之要做點事」很容易,提出一些不設實際的方法很容易,附和那些提議亦很容易。思考及承受那些不設實際方法帶來的後果,則一點也不容易。

煲不乾的湯、疑不完的鬼、傳不斷的銷

話說有人早上開始煲湯,到了傍晚才熄火,但湯竟沒有煲乾,於是他判斷一定是鬼魂幹的,然後就胡思亂想一大堆鬼魂出沒之說。

反過來問,為何在那情況一定會煲乾湯?煲乾與否與時間無關,只視乎煲內是否仍有水。其中一個可能是:他在開始煲湯時放了很多水,足夠煲很久。不可能?倒不如說是他自已做了而不記得較可信。火燒屋?一定是看新聞太多了。每有一間被火燒的屋,就有無數間沒被火燒的屋、沒煲乾或沒著火的湯等。為何見不到自己的屋被燒,便一定要說是鬼魂作怪?

沒錯,我在說之前身亡的失聰女教師李菁的父親。他們做過(及正在做)什麼好事,之前我已寫過,這回談談其他的。與其說我關心李菁的家人,不如說看不過眼他們或許正中乘人之危者的下懷。之前有人已提醒,但李菁的父親說「天下人性皆本善,不必擔心」,這卻令我擔心。

沒看過警訊麼?現實中就是有壞人,尤其是有騙徒和騙局。天下人性皆本善?根本無關重要,人們本來怎樣不代表現在怎樣、會行什麼事等。而世界流傳的各種思種病毒,更能令好人做壞事。某些宗教人士最擅長乘人之危,每當有人陷於水深火熱,便是他們出動之時,名為安撫傷痛,實為趁人家思緒凌亂時灌輸某種教條,以便招攬信眾。數年前南亞海嘯發生後,某些教會的第一個反應便是極速派隊伍去災區宣教,不理會亂成一團的災區無力照顧外來遊客,也不理災區的人本來就有另一些宗教信仰呢。

那邊已有人接二連三地自說其「神話」,說他們如何信神,又說他們的神如何真實、神子做過什麼事蹟等。只是,宗教推銷員未免太心急了吧。死者家人根本仍無心力去思考什麼或作什麼重大決定,那麼推銷員能否克制一下?若他們認為信教是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的話,為何不留待對方適合做這麼大的決定時才去引導他們作某個決定?

有人會說,教徒不過是出於好心,是為了令死者家人藉宗教的力量驅走其傷病。可是,是好心還是有利益關係,抑或是像散佈病毒般不能自控?天曉得。而且以我所見,信教與否的人面對創傷都是需要時間去治療,無一倖免。教徒獨有的,是在事後吹牛把時間沖淡一切的力量說成是宗教的醫治力量吧。

最新留言